“四好农村路”助力西藏乡村振兴新闻发布会召开
▲新闻发布会主持人杨洪森
4月21日,西藏自治区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四好农村路”助力西藏乡村振兴新闻发布会,就“十三五”西藏“四好农村路”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以及“十四五”推进全区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运营高质量发展以及加快“交邮”融合等方面的具体部署和落实进展等进行了全面发布,并重点向媒体介绍了下一阶段推进农村公路建设事权下放、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全面推行“路长制”、农村公路“最后一公里”建设、“交邮”融合等重大导向、部署和目标。区交通运输厅党委委员、总工程师冯振中和厅农村公路处处长丹增曲扎、公路养护管理处处长尼玛次仁、交通运输处副处长扎西平措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新闻发布会由区党委宣传部对外传播处处长杨洪森主持。
主发布环节
冯振中:
我们将继续弘扬“两路”精神,锚定“四件大事”,聚力聚焦“四个创建”“四个走在前列”,为西藏农牧区修建更多更好的路、开通更多更安全舒适的客车、提供更快更便捷的物流服务,力争到2025年年底,全区实现100%的乡镇和90%以上的建制村通硬化路,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和支撑,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答记者问环节

西藏日报:请介绍一下下一阶段我区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措施。
丹增曲扎:下一阶段,我们将在农村公路建设事权下放的基础上,继续全面实施“路长制”这一核心工作机制,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手段,大力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县级为主、部门协调、专群结合、社会参与”的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运营模式。
在农村公路建设中,交通运输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各负其责并进一步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做好农村公路建设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管,确保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到位、进度可控、质量过关、绿色低碳、生产安全、廉洁干净。
在农村公路管理中,进一步推行多部门联合执法,坚决保护好路产路权,重拳治理超限超载运输,全面做好路域环境的综合治理,进一步健全“县有路政员、乡有监督员、村有养护员”的三级监管体系。
在农村公路养护中,严格落实养护目标责任书,明确每条公路的养护路段、人员、时间、任务、指标、经费、考核、奖惩等。在养护体制改革中,进一步细化生态补偿农村公路养护员职责,探索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家庭承包”“专业养护队+农民”“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加大农村公路巡查力度,做好预防性、修复性和应急性养护工程。
在农村公路运营中,因地制宜地加强对客运场站和班线的科学规划,利用网络平台等现代技术,探索“班线+预约”、电话叫车以及客货邮发展的新模式,全面提升农村公路运营水平和服务能力。

西藏广播电视台:请介绍一下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农村公路“路长制”中的具体职责。
尼玛次仁:我区实行农村公路“总路长+县、乡、村道三级路长”的路长制组织体系,下级路长对上级路长负责,按照行政等级分工负责。
总路长由县(区)人民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总路长是辖区内农村公路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统筹推进县(区)内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运营、路域环境整治等工作,组织研究农村公路相关政策措施,保障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资金需求,协调解决农村公路有关问题。
县道、乡道、村道路长分别由县(区)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县道、乡道、村道路长在总路长的领导下,对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运营、路域环境整治工作直接负责,定期开展农村公路工作检查,对责任道路建设工程质量、养护管理、路政执法等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并督促落实。
拉萨融媒:我区农村公路建设事权下放的主要导向是什么?各级交通运输部门在农村公路建设中的职责如何划分?事权下放后,区交通运输厅和各市(地)政府在农村公路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如何调整?
丹增曲扎:首先必须强调,农村公路建设事权下放,其本质上是农村公路事权归位。
交通运输部2018年颁布的《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规定,市(地)交通运输局依据职责主管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工作,县级人民政府落实农村公路建设的主体责任。考虑到我区的实际情况,除跨市(地)项目以外,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含危桥改造、村道安全防护工程、县级客运站、乡镇运输服务站)的审批、招标、建设管理、工程交(竣)工验收权限,以及资金安全和廉政建设全部下放至各市(地),并由其承担项目建设主体责任,各市(地)根据县(区)承接能力确定是否继续下放至县(区)。而对存在特大桥、隧道等技术难度较高的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由区交通运输厅负责审核把关设计方案,市(地)交通运输局负责施工图审批和项目建设。较大以上工程项目的设计变更,由项目法人向区交通运输厅报备同意后实施。
农村公路建设事权下放后,区交通运输厅作为行业主管部门,继续切实履行行业监管责任,也就是“裁判员”,负责完善农村公路建设的监管体系,制定监督管理办法,强化监督检查力度,每年按比例抽查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发现问题及时监督整改,指导各市(地)全面提高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管理水平;各市(地)政府履行建设主体责任,也就是“运动员”,负责依法依规开展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做好项目全过程监管,严格控制工程质量和投资,建立参建单位信用评价体系等。
西藏青年报:介绍一下我区农村公路“最后一公里”工程的实施进度。
尼玛次仁:解决好农村公路“最后一公里”问题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力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增强农牧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民生工程。区交通运输厅报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于去年下半年开始实施推进农村公路“最后一公里”行政村连接线项目。
“最后一公里”项目业主单位为各市(地)交通运输局或各县人民政府,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积极推进此项工作。全区55个农村公路“最后一公里”行政村连接线项目于2021年9月10日由各市(地)交通运输局完成施工图设计批复,建设里程共计40.11公里,总投资9855.03万元。截至2021年年底,已完工47个项目,其余8个项目已完成路基工程并于日前全部复工。
预计今年6月,农村公路“最后一公里”行政村连接线项目可全面完工。届时,我区农村公路“毛细血管”将与国省干线“主动脉”进一步连通成网,全区公路网运行效率将进一步提升,广大农牧区百姓出行更加便捷通畅。

中国日报:依托农村公路发展,下一步将如何进一步促进我区“交邮”融合发展?
扎西平措:下一步,区交通运输厅将联合邮政、商务等部门和相关企业,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交邮”融合发展:
一是加强沟通,建立机制。区交通运输厅将进一步主动对接邮政、商务等部门,加快推进“交邮”融合发展试点工作,研究解决推进“交邮”融合发展中存在的机制性、政策性问题和困难,尽快制定出台《交邮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积极争取市、县人民政府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压实县(区)人民政府主体责任。
二是试点引领,稳步推广。指导山南市琼结县、林芝市米林县等“交邮”融合前期基础工作较为充分的9个试点,进一步探索邮政快递、电商物流入驻县级客运站、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增设农村物流和邮政快递作业区(服务窗口),依托农村客运车辆代运邮件、快件包裹、党报党刊、信件等融合发展模式,尽快形成典型经验并逐步在全区推广,以点带面撬动“交邮”融合发展取得更大的实质性进展。
三是完善设施,整合资源。根据我区农村客运、农村物流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和建设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完善乡级物流网络节点。鼓励各县(区)积极筹措资金,加快完善已建的197个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配套设施,争取尽快投入使用,同时支持邮政、商务、供销、快递等行业入驻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确保实现交通运输与邮政快递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