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芝市巴宜区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林芝市墨脱县、米林县、波密县等相邻县震感强烈……”这是5月19日上午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举行的“西藏自治区2023年抗震救灾实战化演习”设置的模拟灾害事件。
当日10时整,自治区党委常委、常务副主席、区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长任维在现场发出命令:“演习开始!”由西藏自治区抗震救灾指挥部主办,区应急管理厅、林芝市人民政府承办,区交通运输厅等自治区多个部门的应急救援力量参与的全方位、立体式联合抗震救灾演习震撼上演。此次演习代号为“应急使命·西藏2023”。演习开始后,在模拟的实景式震后“废墟”上,房屋受损倒塌,电力、通信中断,道路、桥梁损坏断通,群众受伤、被困……灾情就是命令!随着有关部门迅速将“震情”上报,自治区应急管理厅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区交通运输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通信管理局、能源局等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派出多支抗震救灾专业力量,携带各种现代化装备、车辆、物资抵达震中灾区,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抢险救灾大行动。演习中,区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长任维在现场指挥部听取了消防、公安、交通、水利、自然资源、卫健、通信管理、气象等部门负责人报告的相关情况。区交通运输厅党委委员、副厅长江祥林报告:“自治区交通运输厅组织先期工作小组对灾区可能发生公路受损和中断情况进行了全面排查,并及时作出了安全评估,目前我厅从拉萨和林芝已集结道路抢险保通精锐队伍35人和大型抢险保通机械设备18台(套),从G4218高等级公路正在向巴宜区方向推进,抵达灾害点后立即开展抢险保通工作。”区公路事业发展和应急保障中心、区公路交通应急装备物资(处置)拉萨储备中心(国家区域性公路交通应急装备物资拉萨储备中心)、林芝公路事业发展和应急保障中心的专业应急人员组成的公路交通抢险保通队已在震后第一时间到达“灾区”,现场对通往震区的道路进行了踏勘,针对桥梁垮塌、救援车辆和机械设备无法通往灾区的情况,专业应急人员通过现场踏勘作出评估后,决定首先在“坍塌”的一座小型桥梁原址处架设一座24米长的应急机械化桥梁,这是一种架设速度快、操作机械化程度高的应急便桥,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打通震区道路。只见现场技术人员在测量确定桥台位置后,利用成型快、施工方便和稳定性较好的钢筋笼灌注砂石料,迅速修筑起桥台,架桥人员驾驶专用车辆,仅用10 分钟便熟练地架设起了一座坚固的钢桥,打通了通往震中的第一条道路,为各方面的援救车辆、人员、物资在第一时间快速抵达灾区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据西藏自治区公路事业发展和应急保障中心应急保障处负责人格桑旺杰介绍,24米机械化桥是一种用汽车载运,并由单车完成架设和撤收作业的机械化桥梁器材,用于快速架设临时桥梁通道,保障履带式60吨、轮式轴压17吨以下的各类车辆、工程机械、民用车辆等通过。该桥具有性能好、作业人数少和劳动强度低等特点。只需要3人即可进行快速架桥,而五年前应用的上一代应急装配式钢架桥,同样24米的桥梁,至少需要20多人、两天时间才能架设完成,而且荷载较低。随着各方面救援力量往“震中”推进,为进一步打通抗震救灾“生命线”,区交通运输厅派出的公路专业应急抢险队伍操作大型机械,快速架设起一座通往“震中”的75米钢桥。这座75米的桥梁位于“河流湍急处”,由于水流对上游桥台冲刷严重,对架设技术要求较高。公路应急抢险技术人员通过对灾损桥梁进行测量评估后,对河流上游冲刷最严重处的桥台迎水面,竖向并排安装了10根长3米、直径1米的钢波纹管,快速建立了一道桥台防冲刷墙体,确保了桥台安全运行。据了解,这种应急模块化桥能够克服宽75米、深5.5米以内的中小河川、干沟和沼泽等障碍,保障最重荷载60吨的各种车辆迅速通过,具有机动性好、架设速度快、机械化程度高、作业人员少和劳动强度低的特点,既可单跨架设,又可多跨连架,还可与重型舟桥混合架设等,是在旧型号的重型机械化桥的基础上,做了大量改进之后的新一代桥梁装备,新的架设方式可增加桥梁长度、提高桥梁高度,单车执行架桥任务时,随车3人(含驾驶员)即可完成架设任务,可保障特殊环境、特殊地理位置的交通畅通。在现场,桥梁架设组快速完成了5节模块化钢桥面的架设,在原桥梁垮塌处迅速恢复交通,为各救援队伍前往震中打通了主干道,架起抗震救灾“生命线”。据了解,西藏公路部门不仅装备有可快速架设24米、75米应急桥梁的设备,还储备了一定量的传统双排单层和四排单层加强型装配式钢架,可在突发事件中在不同环境和跨径要求下完成各种应急架桥任务。根据演习设置科目,“地震”发生后,国道318线林芝市境内部分重要公路路段出现“山体滑坡”,林芝公路事业发展和应急保障中心的抢险保通队伍迅速抵达现场进行踏勘,并投入先进的装备,大大提高抢通工作效率。由于滑坡体面积大,在滑坡体下面可能埋有路过的人员或车辆,在抢险保通过程中,为防止机械设备对可能埋设的人员、车辆造成次生灾害,公路交通应急抢险保通队先期调派了全地形救援车,充分利用此车爬坡能力强、救援设备齐全的优势迅速开到滑坡体上部,并利用生命探测仪逐步探测滑坡体下面有无生命迹象,每探测完一个区域,立即对该区域开展抢通。在坡度较陡的滑坡段,抢险保通队驾驶具有爬坡能力强、操作灵活、俗称“变形金刚”的步履式挖掘机开展作业,在坡度较缓的滑坡段,则利用大型履带式挖掘机进行开挖。步履式挖掘机是一种高原、平原地区完全通用的全地形多用途挖掘机,具有挖掘、起重、破碎、钻孔等多种作业功能,适合于在山地、林地、湿地等特殊环境条件下进行工程施工,特别是能够在高原高寒等恶劣复杂环境下完成各种抢险救灾、土石方挖掘和清除非爆炸性障碍物等救援作业,具有很强的综合工程保障能力。在处置“滑坡”体的过程中,挖斗上下翻飞、履带灵活腾挪,公路应急抢险队迅速完成了对堆积如山的滑坡土石方的清理,快速抢通了受阻道路,为抗震救灾清除了又一大障碍,圆满完成了此次抗震救灾演习的交通保障任务。此次演习,交通运输部门在现场出动和展示的应急保障装备还包括应急指挥车,电源车、救援工具车、生活保障车、净水淋浴车、洒水车、宿营车,各类土方挖掘、装载设备、重型运输装备和除雪类等全品种公路应急装备,齐全而专业的装备充分体现出交通运输行业的应急保障体系健全、能力可靠。在本次演习中,区交通运输厅派出的公路事业发展和应急保障中心团队现场部署严谨、指挥体系有力、上下联动灵活,各作业组闻令而动、听从指挥、行动迅速、作业准确,出色完成了各科目演习,同时充分与其他专业救援力量紧密协作,演习后实现安全有序撤退,演习全过程充分展现出我区交通运输行业特别是公路应急保障队伍具备的扎实应急保障专业技能和实战能力。据了解,我区于2012年已被交通运输部纳入国家区域性公路交通应急装备物资储备中心布局范围,根据《西藏自治区公路交通应急装备物资储备体系方案》,规划建设拉萨、昌都、那曲、阿里4座国家区域性公路交通应急装备物资储备中心,日喀则、林芝、山南3座自治区一级储备中心和27座自治区二级储备中心。在交通运输部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目前已建成拉萨、昌都国家级储备中心,发挥行业内生动力挂牌组建了27座自治区二级储备中心,着手开展3个一级储备中心的建设,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公路交通应急装备物资体系基本形成,我区公路交通应急综合能力不断提升。截至目前,我区公路事业发展和应急保障中心各单位共有常备应急队员33人、预备应急队员219人,这支队伍在我区长期的公路养护保通、灾害应急抢通中历练出丰富的应急处置经验,能够在重大灾害或突发事件中发挥关键作用,是我区不可或缺的应急抢险力量。近年来,我区公路应急抢险力量先后参与了金沙江和雅鲁藏布江堰塞湖、“4·25”尼泊尔地震、“5·11”丁青县地震、“11·18”米林县地震、国道109线雪灾、省道205线玉麦公路雪灾等国省道水毁、山体滑坡以及可可西里盐湖满溢事件等急、难、险、重的应急抢险救援工作并作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各级政府、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演习中,公路事业发展和应急保障中心参演团队身着统一的“工程黄”作训服,不仅如此,所有的公路交通应急装备也全部统一了标识和“工程黄”为主的色调,色彩十分醒目,现场的识别度非常高,体现出鲜明的西藏公路交通行业特色和应急队伍、装备的标准化建设成果。据区公路事业发展和应急保障中心领导其米多吉介绍,为进一步提高西藏公路交通应急标准化,区公路事业发展和应急保障中心结合工作实际,不久前颁布了《西藏公路交通应急标准图册》,其中,应急徽标的设计突出了西藏和交通特色,图案元素中珠穆朗玛主峰代表西藏,公路行业LOGO和挖掘机、装载机代表公路交通行业,橄榄叶代表人道救援,总体红色代表应急,色调鲜明、主题突出。不仅如此,根据这套标准,我区交通运输部门还统一了公路交通应急体系的各类徽章、冬夏服装鞋帽款式、车辆色彩、反光设备、旗帜等识别系统,充分彰显了西藏公路交通应急管理的行业属性和专业特性。抢险救灾,公路先行!在本次演习,区交通运输厅、区公路事业发展和应急保障中心抽调的精兵强将和先进装备表现突出,充分展示出我区交通运输应急体系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果,以及公路应急保障队伍在长期的应急抢险实战中形成的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优良传统和过硬本领,在两个多小时的实战演习中交出了一份高水平的答卷。